大拇指基底關節炎 (Basal joint arthritis) 是手部第二常見的關節炎,好發於中年後的女性,常因經年累月的勞務或鬆弛的關節韌帶而造成拇指在做捏(pinch)或抓握(grasping)時疼痛無力,嚴重者甚至造成拇指變形,虎口張不開。
本次醫學會針對這個疾病做了一場專題研討會,從拇指基底關節的解剖構造、疾病的介紹及評估、各種治療的利與弊做了詳盡的討論。
病生理及解剖構造
基底關節是一個雙凹的馬鞍型結構,骨性結構本身並沒有提供太大的穩定性,而是靠周邊的13條韌帶,大略可分成四組,包括最重要的anterior oblique (volar beak) ligament、intermetacarpal ligament、posterior oblique ligament、dorsoradial ligament。當我們大拇指捏住一公斤的物品時,基底關節要承受13倍的力量,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地方這麼容易發生關節炎。
治療
七成病患可藉由保守治療,包括消炎止痛、護具保護以及注射治療而獲得緩解。然而若保守治療無效,根據疾病的階段而有不同的治療選擇。早期(第一期及第二期)可選擇關節鏡清創、掌骨截骨矯正以及韌帶重建;晚期(第三及第四期)治療選項有單純的大多角骨(trapezium)部分或完全切除、大多角骨切除加上韌帶重建或懸吊、以及關節融合。目前並沒有證據指出哪一種治療是最好的,只能根據各種手術的利與弊,醫師和患者共同做出最合適的治療選擇。
截骨矯正
單純的大多角骨切除
- 透過背側閉鎖性截骨術改變力線角度,將受力位置從中央底部移向背側
- 適用於疾病早期,保留關節下改善疼痛,且不影響將來的救援性手術
- 若有關節半脫位、韌帶過度鬆弛、不穩定或晚期關節炎則不適合使用
- 將嚴重磨損的大多角骨切除
- 手術簡單
- 有第一掌骨下沉的疑慮,雖然文獻上指出不影響病患滿意度,大多數骨科醫師仍不放心,會加上額外的手術來穩定關節
- 美國手外科醫師最常使用的術式
- 使用FCR或PL做韌帶重建,多餘的肌腱充填在關節之間,能夠改善疼痛同時穩定關節
- 缺乏高品質的證據證明其優於其他術式,傳統上認為和關節融合相比,關節力量較差
- 最傳統治療方式,適用於骨質良好或是年輕勞工需要力量者
- 併發症高,有5~20%的機率發生骨不癒合、感染等
- 若選擇此術式,盡量使用穩定的固定方式
- 較新的術式,在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間加上懸吊,防止可掌骨下沉疑慮
- 懸吊的方向由第一掌骨底部2mm往第二掌骨
- 手術簡單速度快,但有掌骨骨折的案例報導,且懸吊系統長時間可能會造成骨隧道侵蝕的可能
討論
Q:關節鏡手術在基底關節炎扮演的角色?
A:上述的術式都可輔以關節鏡手術治療,除了傷口較小之外,還可以針對大多角骨內側的骨刺作良好探查並清除,對於關節的復位有很大的幫助。
Q:韌帶填充是否有額外固定?
A:可單純放置在關節內,不額外固定;也可打鉚釘將韌帶球固定在關節中。
Q:關節融合及其他術式在活動及力量的差異?
A:傳統上認為關節融合術後力量較強但活動度較差,但近年文獻並不一致,各種術式並沒有孰優孰劣,但關節融合的高併發症是必須考量在內的。
Q:大多角骨切除要切多少? 韌帶要取哪一條?
A:尚無定論,原則是希望切的夠同時保留更多的骨頭,一般要到馬鞍的底部,或甚至1/4。取的韌帶包括FCR或PL,甚至有人使用APL,韌帶重建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,個人偏好取部分FCR,肌腱較粗,繞過掌骨後仍有足夠的量做充填。
本次手外科學會對此主題做了詳盡完整的規劃及討論,收穫良多。